<序>
由於近排收到幾位鯛友的PM, 問一些關於養短鯛的問題, 而大部份的朋友所問的問題都離不開那幾個常見的問題, 有鑒於此, 小弟就獻醜, 自已其實也十五十六的在想, 自已夠料嗎? 知少少扮吓代表, 當然短鯛界中其實高手種多, 可惜的是大部份引退的引退, 也有不少的轉了別的水族興趣, 也有一部份比較低調而少出文章, 當中有幾位更是小弟的好朋友, 更應該多謝這些前輩過往的指導及幫忙. 此外, 也希望吸引更多新手養短鯛, 從而提高對短鯛的認識, 令市場及討論版更興旺.
斷斷續續的14年水族經驗裡, 要到2年前才接觸短鯛, 被牠們展示時的美態及氣勢所吸引, 說到繁殖, 更有一種莫明其妙的吸引力! 當時我還是新手, 對養鯛完全沒有認識, 可幸的是小弟當時己也很活躍, 認識了幾位高手, 他們的收藏, 質高量廣, 對各種短鯛的認識也很深厚. 得到他們的幫助, 對短鯛的認識也加深了, 加上這2年時間的累種的經驗, 不斷的學習, 和繼續的請教, 現在也應該將前輩所教和自已所學的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我的玩法是從某幾種的短鯛繁殖出的下一代, 選取比較優質的個体, 再配對外來的個体, 一代一代的繁殖下去, 現在已進行F2的繁殖了. 短鯛當中只有泰菲酋長, 伊莉沙伯, 二線, 及龍紋是我喜歡的品種, 老實說, 我也是只養過這些吧了, 另外還有熊貓, 血焰亞卡西, 三線這一些. 所以我所講的只以我養過的為根據. 當中的實質數量其實很少, 泰菲酋長 8對; 瑪莫莉酋長 2對; 伊莉沙伯 5對; 二線 3對; 龍紋 3對; 熊貓 1對; 血焰亞卡西 2對; 三線 1對. 當中包括現有的, 死於非命的, 轉賣的.
<何為短鯛?>
鯛其實有好幾種, 慈鯛, 西非短鯛, 但我們所說的短鯛, 是來此南美洲的, 其地域包括, 哥倫比亞, 秘魯, 及巴西等地. 其英語為 Dwarf Cichild 翻譯為侏儒鯛, 是一個統稱, 固名思意, 身材比較短小, 一般只有8-10cm, 有別於體形較大的西非短鯛 , 約可至10-12cm. 我們較常見的短鯛, 多數屬於Apistogramma的屬係, 簡稱為A屬. 其他還有Dicrossus屬係, 例: 棋盤; Nannacara屬係, 例: 金眼; Taeniacara屬係, 例: 如籃袖; Ivanacara屬係, 例: 如龍紋等.
南美洲短鯛, 本身是有地域性的, 在原生地, 較强的公魚會霸佔一個大概2-3立方呎為自已的地頭, 在其中跟母魚進行交配, 而母魚的數量因魚而異, 一般估計2-3條吧! 而母魚本身也是有地域性的, 但比較公魚為弱, 所以在某一公魚的地盤中如有足夠的遮敝物還是能互存.
一般南美洲短鯛可分為以下幾個家族:
1. 阿卡西家族: 背鰭為短帆狀, 沒有天線, 但背鰭會拉得長長的, 尾鰭為矛形或圓尾. 例如: 威罕, 泰菲阿卡西, 吉菲拉, 琴佳族, 仆卡等.
2. 雙帶家族: 體側有兩行平行的黑色帶. 例如: 酋長, 草莓, 珍寶, 金寶等.
3. 裴莉家族: 體幅較寬, 琴尾, 與鳳尾家族相近, 但口部較細. 例如: 白籣特, 裴莉, 皇帝等
4. 鳳尾家族: 體幅較寬, 琴尾, 與裴莉家族相近, 但腹部有鋸齒腹線. 例如: 公主, 鳳尾, 小丑等.
5. 馬克家族: 高體幅, 扇尾, 背鰭的第14-16根末端突出而且分開. 例如: 馬克, 維吉塔, 女王等
6. 熊貓家族: 體則多則沒有明顯側線, 但有大黑斑, 鰭型多變. 例如: 熊貓, 霸王, 印加, 火焰, 帝王等.
7. 紅珍珠家族: 背鰭如帆狀. 例如: 紅帆, 血帆, 紅珍珠, 印地安等
8. 七間家族: 中等體型, 體幅較寬, 尾鰭為扇形. 例如: 申古, 鷹咀, 亞歷山大, 七間, 拿破崙等.
9. 琴尾家族: 中等體型, 體幅較寬, 身體中央, 及尾柄各有一個黑色斑. 例如: 琴尾, 兩點等.
10. 三線家族: 圓尾, 前3-5根背棘很突出. 例如: 三線, 瑪墨等.
11. 其他A屬家族: 黑間, 二線, 伊莉沙伯.
12. 其他還包括: 綠寶石, 皇冠棋盤, 棋盤, 雪花棋盤, 金眼, 龍紋, 藍袖, 分得太散, 不一一細說了.
<鯛缸的準備及器材>
缸
最基本的缸, 如有能力或地方, 個人建議比較大的缸, 但一般14吋比較合適, 因為當公魚追打母魚時, 缸大一點, 能提供多一些遮敝物供母魚遮蓋, 也能令對魚比較有安全感, 而且, 母魚在散卵後也會反過來追打公魚的. 當然, 有很多高手前輩在更細的缸也能繁殖的! 而缸身的高矮有說也會對公魚的表現有影响的, 所謂一吋長一吋强, 對鯛的天線, 腳仔有一定的影响.
底牀
泥, 沙, 火山石, 清缸?? 這個問題有很多不同的說法, 在此不細說, 但我覺得大前題是keep酸同方便打理取得平衡, 針無兩頭利, 每個方法有其利敝之處, 只要保持酸軟性水質而ph變化不太大, 而又方便打理便可以了. 以我所知, 二線的原生地底牀是沙地, 但也是酸軟性水質. 而我相信南美洲的河域是沒有火山石底牀吧! 但無論是什麽底牀, 也有人能繁殖出F1.
暖管
短鯛為熱帶魚, 一般26-28C最為合適. 盡量避免太高溫, 而令病菌有機可成, 而且高溫也会減低溶氧量, 對短鯛不太健康吧! 也要避免溫差太大而引起白點病.
過濾
短鯛不是游泳能手, 而且進食時比較慢, 不像燈魚科左飛右飛, 所以慢水流比較合適, 而且多數是一缸一對的, 所以打氣機加水妖已能提供足夠的硝化菌了. 但我個人比較怕噪, 除打氣機本身的噪音外, 氣泡在水面爆破的聲音真是非常噪, 所以小弟会在個別缸用獨立小型濾筒, 再在雨淋管鑽洞, 減慢水流至合適的程度.
照明
燈的方面, T5或T8, 低火數比較合適, 而T5比較慳位. 陰暗的環境可以令鯛更安心, 長期的不安感而產生的壓力会對鯛做成不安.
裝飾品及遮敝物
如鯛樽, 沉木, 水榕 -- 取其比較粗生, 易打理. 擺放可以花一點心思, 在缸的後方以鯛樽向側/內, 或在樽口的位置, 放些沉木, 水榕等, 讓短鯛以為你看不見牠.
昇級鯛堡
一般的高級玩家也有一座鯛堡, 支架為美國重型貨架, 實惠貨架, 也有訂做的. 但基本上也離不開以上的設備, 但考慮的設備便更多了.
<選魚的條件>
選魚的首先可選定自已喜歡那一種短鯛, 新手適合三線, 金眼, 鳳尾, 取其價廉, 易散, 有天線等, 若對自已有信心, 不防嘗試其他品種, 其實養短鯛說易不易, 說難也不難, 只是某幾個品種比較難散而己.
要是要選健康, 要看看他的狀態如何. 可在表面觀察有冇傷口, 体外寄生虫, 有否擦身, 呼吸率是否正常, 体色有否發黑(也可能是受驚), 肚位是否凹(体內虫), 肛門有否紅腫……等等. 另外身体的比例, 眼晴比例(魚齡), 鰭的大小, 背/尾鰭末端拉向外伸展而不是向內彎, 身体有否殘缺, K形…等等. 但這方面的經驗是需要累積的.
另外很多朋友會問點先為一條靚鯛? 老實說, 就泰菲酋長而言, 我就從沒見過一條百分百滿意的,但粗略的指標, 我相信是有的. 就個人而言, 如泰菲酋長, 我會要求身型修長, 不是瘦! 火柴頭形, 展示時背背夠直, 兩條側身黑線要夠黑夠實色, 大三角尾鰭, 齊尾格, 金屬籃色, 天線/腳仔末端為深紅色, 天線底刺夠粗/長, 腳仔長而直, 黃面夠閃, 當然身体的比例, 眼晴比例, 鰭的大小, 鰭末端向外伸展而不是向內等也是最要的要求, 但我從來沒見過, 此完美表現的泰酋, 可能需要同上天訂做了!!! 所以買鯛時只能以一些我覺得最重要的條件, 再加上次一些的條件, 再比較價錢而决定是否購買.
反而, 選購伊莉沙伯, 我會簡單一些, 因為我覺得所有伊仔也是靚仔. 但當然, 身型修長, 展示時背背夠直, 側身黑線要夠黑夠實色, 大尾鰭, 天線底刺夠粗/長, 腳仔長而直, 藍金屬色面花, 身体的比例, 眼晴比例, 鰭的大小, 鰭末端向外伸展而不是向內等也是最要的要求.
在一缸幼魚中選購, 是我最怕的一環, 呆站缸前一小時, 才找到啱心水的, 找到後又覺得有更好質素, 只好左眼盯着啱心水的幼魚, 右眼再揾, 心中又在想是公還是母, 店商有沒有出錯, 會不會混了其他魚種呢? 一方面又在衡量上述的質素問題………好了, 决定, 一落網, 魚飛快交义在逃命, 選好了的幼魚已知所踪了, 体色也變白变黑, 唔知边條打边條了!!! 又試過以為係公, 點知原來係隱性乸,我相信這些經驗很多鯛友前輩也試過! 所以新手應避免一缸裡捉對魚, 價錢是平了, 但可能得不償失, 或一次捉4-6條, 配成一對的機会便多了. 或等累積多一些經驗再捉幼魚吧!! 但成功養出一條好表現的幼魚, 又是另一番的滿足感~!
其他受歡迎魚種, 如白蘭特, 亞卡西, 帆, 威罕, 帝王, 霸王, 公主, 祖露亞, 藍袖, 黑間等等, 等等……或秘魯鯛及哥倫比亞鯛, 恕小弟經驗淺, 未養過, 不能相告!
<管理>
一般一星期換30-40%儲水已經足夠, 除氯, 除重金屬, 穩定的ph是必須的. 一日盡可能少食多餐, 減少食剩的污染. 用泥, 沙做底牀的不仿間中吸一吸底牀, 盡量保特清潔. 飼養短鯛並不難也不易, 只要平時多一些觀察便可以了解多一些.
一般水質為酸軟水, ph大概5.8-6.2便可以了, 小弟家中水喉水為kh 0. 儲水的問題可以用水龍頭加設過濾處理, 過濾物質越細越好, 必須過濾氯及重金屬, 降酸後可直接入缸. 降酸產品, 小弟用過ADA黑水, Sera黑水, Sera / Ehiem草泥丸, 紫泥, Peat Moss, 但我比較喜歡用Amtra的 Bark Oak Extract, 有效降酸, 又不會令水變黃, 酸葉有抗菌, 抗黴的功效, 也很好用.
日常餵食時可用手指輕敲缸邊幾下, 同短鯛建立感情, 一段時間之後, 便不會怕人, 每次見主人觀看, 還會上前迎接, 小弟有幾對短鯛也訓練得是可以用手摸的. 有朋友到訪時, 也可以用此方法, 叫牠們到缸前跟友人打個招呼, 必定令你的友人讚嘆!
<食糧>
一般餵BBS, 乾糧, 紅虫, 豐年蝦成体, 自制糧等. 總之, 以高蛋白質為優. 一般朋友說谷魚, 是指餵維他命, 餵紅虫(新鮮或冰鮮), 但需要一定的消毒步驟, 如用TDS, 鹽等. 近來又有一位老前輩建議可嘗試買UV消毒的冰鮮紅虫, 再用滾水冲一冲消毒, 再餵食, 成效如何, 我未有需要試, 所以不得而知! 但只要定時餵食, 少食多餐便可以了.
我的鯛魚本身就以乾糧及BBS為主食, 體形較大的如龍紋則以乾糧為主, 配以豐年蝦成体及自制糧. 乾糧為ADA AP3 GOLD, BBS及豐年蝦成体會買新鮮的, 餵一餐新鮮後便自制冰鮮, 加入ADA的維他命, 分配好份量放入冰格, 這樣, 每餐溶冰後便可餵食了. 最近還試了一隻日本牌子的縲漩藻豐年蝦, 也很搶口! 反而紅蟲對我來說, 可免則免了.
<配對>
對養鯛的朋友來說, 繁殖出下一代是最大的回報, 有很大的滿足感!!! 但我相信沒有一位朋友需比我更耐的時間才繁殖出第一胎呢, 我的第一胎用了差不多一年的心機, 耐性, 等待!!! 但當我搬進新婚的房子, 又散到我怕, 其中一對連散魚高手都散不出的, 搬進新婚的房子後, 又特如期來的不停散, 迫爆了缸. 所以說, 某程度上一點運氣加無比的耐性才是散魚的首要條件吧!
當種魚未配對成功, 或母魚未成熟, 公魚會追打母魚. 不論原因如何, 如有這情况, 只好在同缸隔離了, 可利用生仔兜, 膠片, 透明亞通膠作分隔了, 否則母魚長期受壓, 不能進入適當的狀况進行交配了. 分隔一至兩星期再放一起以作觀察, 再打再隔避免傷亡, 甚至可分隔直至母魚近肛門的輸卵管凸出後, 才放一起. 此時種魚便會相相進入牠們覺得安全的地方交配了.
當母魚發情, 絕大部份的母魚身色變黃, 接近檸檬黃, 背鰭及腳仔前幾根棘會變黑色, 就代表是時候了.
致於在加速繁殖方面, 我聽過 ph震盪, 溫度震盪, 及屈魚. 其大致理論為要讓鯛有死亡的威脅而令牠們急於留種. ph震盪為短時間內增高/減低ph, 溫度震盪也是同道理. 而屈魚是指長期不換水今水質變壞, 令鯛有死亡的威脅而令牠們急於留種. 但我自己就算用了一年時間才散到第一胎, 都從沒有試過這些方法. 因為做得過火了, 會引致鯛魚死亡. 還是那一句: “心機, 耐性, 等待, 加上一點運氣加無比的耐性才是散魚的首要條件吧”
<繁殖>
交配後, 便要决定是由母魚帶, 還是人工孵. 當然由母魚帶, 比較簡單, 而且母魚還會食了K型, 或發育不良的卵. 只要環境合適, 而又確定卵是受精了, 我建議由母魚帶. 受精了的卵會是紅色至粉紅色, 因為餵食對卵的顏色是有影响的, 如多餵紅虫, 其卵顏色也会比較紅, 多餵BBS, 其卵顏色也会比較淡紅, 接近粉紅色, 而不同品種的短鯛的受精卵也會有出入.
這時應避免打擾母魚, 公魚也不一定需要網走. 都是前幾段的話, 提供多一些遮敝物供牠們遮蓋.
初出生的魚B, 尤其是人工孵的, 未知BBS是食物, 所以必需餵新鮮的BBS, 因為BBS的活動吸引了魚B咬一口, 吃了一口便知是食物了. 過2-3天後便可餵冰鮮BBS了. 過多一段日子, 可餵ADA AP1 GOLD, 非但不抗拒, 還很搶口.
有一點值得提一提的是, 在我看過的幾本南美短鯛書中, 我比較喜歡的是Dr. Uwe Romer的Cichlid Volume 1. 其中有一個實驗, 是用鳳尾B在不同溫度下作出生長率, 成熟期先後, 及男女比例. 其結果為:
1. 26C以下, 女多, 生長率較慢, 成熟期也較慢
2. 26C, 男女比例為50/50, 生長率, 成熟期正常, 指合比例.
3. 26C以上, 男多, 生長率較快, 但成熟期也較慢
實驗也指出溫度是比ph更重要的成因, 得出50/50男女比例, 正常生長率, 正常成熟期的主要原因. 另外魚B要到大概第14日才能因應溫度, 而决定性別.
當一胎魚B出生後, 大部份魚友会以同一缸飼養, 便会發現其中一兩條會比較大, 較强. 此時可將較大轉缸獨立養, 正所謂魚唔過塘, 唔會肥. 定期換水, 及轉缸對魚B生長是有正面的影响.
<人工孵>
1. 準備一吉缸, 引入原缸水, 必需設有暖管, 設定26-28C
2. 取出鯛樽, 避免離開水體
3a. 將鯛樽站立, 汽石打氣, 放入樽內中央, 孵好的魚B由水流引出致樽外. 或
3b. 將樽口向外, 卧放, 卵在3點或9點的方向, 是為了避免, 空氣進入了鯛樽. 不要放6點或12點的方向, 汽石打氣, 放在樽口前, 令鯛樽內有輕微的水流, 孵好的魚B會跌在樽底.
4. 加入甲基藍 (INTERPET No.10 METHYLENE BLUE), 可按份量用.
<疾病>
耐性磨練係養魚的重要的一環, 我每日會呆望每一缸, 觀察他們的動靜, 泳姿. 其實日常觀察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當你對你短鯛有一定的認識時, 一些不正常的表現, 是可以知道的. 再者, 跟牠們建立感情及信任, 種魚沒那麼怕人, 成功機會會增加!
在日常觀察中, 可用以下幾點得知鯛魚是否正常:
從魚的行為:
1. 呼吸急促, 上水面呼吸: 溶氧不夠, 水溫太高, 要打氣.
2. 游泳無力, 反應遲緩: 中氨 / NO3毒, 而鰓呈淡紅色, 要換水.
3. 離群, 体色變黑: 体內虫 - 觀察肚凹, 糞便 , 体外虫 - 觀察表体
從魚的泳姿:
1. 夾起魚鰭, 擦身, 体色變黑: 体外虫 - 觀察表体
2. 魚体打轉: 迴旋病未期, 凶多吉少!
3. 頭上尾下, 或不正常姿態: 魚鰾受感染
<魚病診治::>
病稱: 白點病
症狀: 魚隻全身生有一粒粒白點, 有傳染性
原因: 魚隻感冒, 溫差太大所致,.
診治: 可升高溫度至30C, 加入甲基藍藥浴
病稱: 爛鰭, 爛鰓
症狀: 鰭, 鰓邊緣出現白色一絲絲的潰爛
原因: 水質差, 低溶氧, 温度及ph急變
診治: 黃藥擦傷口, 呋喃劑藥浴
病稱: 頭洞病
症狀: 初期有一點下陷於兩眼正中間,然後逐漸擴大至凹陷
原因: 主因為不潔生餌, 受壓, 水質差
診治: 呋喃劑, 氯黴素, 或孔雀綠藥浴
病稱: 水黴病
症狀: 表体發毛以的水黴
原因: 外傷感染, 水質差
診治: 可升高溫度至30C, 甲基藍, 福馬林, 孔雀綠藥浴
病稱: 立鱗
症狀: 鱗片豎起, 嚴重的全身鱗片豎起, 似松樹果實, 凶多吉少!
原因: 主要受水質差影响
診治: 抗生素藥浴食糧餵食, 再加鹽或呋喃劑藥浴
病稱: 腹水
症狀: 腹部腫脹, 凶多吉少!
原因: 身体機能失調, 受壓
診治: 0.8%鹽加抗菌劑, 四環素藥浴
病稱: 体外虫車輪虫, 錨虫, 魚蝨
症狀: 魚隻擦身, 可從表体見到寄生虫
原因: 主因為不潔生餌
診治: 鹽加福馬林藥浴, 或体外手術
病稱: 体內虫
症狀: 肚凹, 拖白便
原因: 主因為不潔生餌, 或因体弱而引發潛在的虫
診治: 福馬林藥浴, BIO除虫錠餵食加藥浴
<藥物用量:> (只供参考, 未經証實)
鹽: 化合物
用量: 1.5-2% 10-45分鐘, 0.3%長期藥浴
效能: 除虫及黴
福馬林: 有機氣体水溶液
用量: 200-400ppm 30分鐘, 20-30ppm長期藥浴
效能: 殺虫
甲基藍: 染劑
用量: 2-5ppm 長期藥浴
效能: 白點病, 殺虫
孔雀綠: 染劑
用量: 5ppm 1小時, 0.15ppm長期藥浴
效能: 殺虫及菌
黃藥: 磺胺類
用量: 3-5ppm長期藥浴
效能: 殺虫及菌
氯黴素: 抗生素
用量: 40ppm, 24小時
效能: 抗菌, 抗病毒
新黴素: 抗生素
用量: 20ppm 6小時
效能: 殺菌, 抗菌, 抗病毒
四環素: 抗生素
用量: 100ppm 24小時
效能: 腹水, 殺菌
紅黴素: 抗生素
用量: 10ppm長期藥浴
效能: 殺菌, 抗菌, 抗病毒
註:
1ppm = 1公升(L)水加1毫克(mg)藥 或 1000公升(L)水加1公克(g) 藥
<補充>
医生缸的基本要求要有暖管, 水妖打氣, 所有藥物使用時, 必須, 減燈, 打氣, 升溫致29-30C, 盡可能清缸. 小弟的医生缸為12吋缸, 大概15L水左右, 水妖綿長期有養好菌的後備. 另外由於以上一些藥在香港市面上未必有得買, 可能要到內地, 所以小弟推介一些用的過藥物牌子, 全部魚街有買, 包括台灣牌子BIO的除虫藥物, 外國牌子Waterlife的殺菌藥物, 及外國牌子Interpet 的殺菌藥物. 藥性溫和, 有效用.
O3機有一定的消毒, 殺菌的功效, 小弟也試過只打O3機醫好幾對初發病的魚, 但如果人吸入過量, 對呼吸系統有不良影响. 使用時要小心. 小弟的O3機為 Mr. Aqua $4XX, 用量為20%,早晚打20分鐘, 晚上用後換水20%. 建議初初先用最少量打5-10分鐘, 再按情況加減.
<後記>
寫之前好担心自已唔夠料, 寫唔出有用的文章, 反而幫倒忙. 用Words起稿, 一共寫了11頁, 小弟是用手寫板, 怕白費了心機同手力. 完成的時候感覺鬆了一口氣, 這篇文未必幫到大家, 但起碼值得一看, 打發時間.
由初中鯛毒, 想散魚, 到散到煩, 這些都是每一位鯛友必經的路. 但我自已到現在反而好有興趣研究魚的疾病. 可惜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書本, 如大家見到值得買的魚的疾病書, 靖PM小弟吧!
在此, 希望更多魚友中毒, 推動一下已不太活躍的鯛魚市場, 好等我可以入返幾對頂級靚泰酋吧!!!
<<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