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很多草友在探討藻類時,
常常喜歡以水草和藻類的競爭關係來談論藻類的「防治」,
但體積龐大的水草果真能競爭得過小巧玲瓏的藻類嗎?
其實藻類不論是對光照和營養,
適應能力都勝過了水草。
或許池塘、水族缸或湖沼內如果有密植的水草,
藻類的數量相對上會比較少,
但這並不等於藻類就此完全受到抑制了。
從 1949 年 Hasler 便已經進行過了相關的實驗(表一),
作者監測魚池內有無水草時,
綠水的嚴重程度變化。
舉例來說在池塘 A 中,
當水中無水草時,
藻類的細胞數高達每毫升 6600 個細胞;
而當水草加入魚池以後,
藻類的細胞數下降至每毫升 430 個細胞。
由表一看起來,
很顯然雖然水草剝奪了藻類一些水中營養,
但藻類依然還是存在。
表一:
根據 Gerloff 等人於 1975 年發表的研究,
羽枝竹枝藻(Draparnaldia plumosa )對於水中主要營養(包括氮磷鈣鎂)的吸收效率,
都勝過了伊樂藻(Elodea occidentalis),
但對水中鉀肥的攝取效率,
倒是伊樂藻勝過了羽枝竹枝藻。
所以當作者把伊樂藻和羽枝竹枝藻一起放在低磷質環境中,
羽枝竹枝藻的成長並未受到影響,
但伊樂藻的成長速率卻降低了一半。
此外羽枝竹枝藻對磷質的攝取速度也遠超過了伊樂藻。
而根據 Wilhelm 等人於 1994 年發表的研究,
藍綠藻能夠分泌多種的鐵螯合劑或輸鐵載體(siderophores)以利於吸收鐵質。
藍綠藻積極分泌鐵螯合劑的特性,
得以取得在低鐵質環境下對水草的競爭優勢。
很草友利用降低照明強度的方式來控制藻類,
但有時後降低照明對水草的傷害超過對藻類的傷害,
因為水草對於光照的需求比藻類更多。
根據 Sand-Jensen 等人於 1991 年發表的研究(表二),
作者在研究中發現 7 種水草成長所需的平均光照為 6.1 μmol/m2/s,
而 16 種藻類成長所需的平均光照只有為 1.8 μmol/m2/s。
此外研究還發現,
在低光下的平均成長效率,
藻類是水草的七倍(7.5:1.1)!
表二:
雖然水草具有葉綠素可以吸收以紅藍光為主的光譜,
但許多藻類還擁有一些高等植物所沒有的輔助色素,
例如藻紅蛋白(phycoerythrin)、藻.藍蛋白(phycocyanin)和管藻黃素(Siphonoxanthin),
因此對於不同光質的變動或適應能力超過了水草。
藻類的彩色適應(Chromatic Adaptation)只需要幾天的時間,
根據 Rich 等人於 1990 年發表的研究,
藻類在培養過程中突然改變光譜,
其生長只停頓了三日便又恢復了。
藻類對於水體高 pH 值或鹼性環境的適應能力,
也超過了水草。
根據 Allen 等人於 1981 年所發表的研究(表三),
比較了伊樂藻(Elodea canadensis)、水綿(Spirogyra)、和剛毛藻(Cladophora glomerata),
在四種不同 pH 值時的光合作用能力。
在 pH 6 時,
伊樂藻的光合作用速率超越了其他兩種藻類;
但隨著 pH 值的上升,
伊樂藻的光合作用速率持續的下降,
很顯然藻類對於鹼性環境中利用 HCO3- 的能力超越了伊樂藻。
若真要論競爭力的話,
藻類能夠從光合作用一開始,
就輕易的將水體的 pH 值往上推升,
導致水草難以攝取光合作用所需的碳元素。
表三:
| 最大光合作用速率(μg O2/mg Chl/min) | | | | | | | | | | | | | | | | | | | |
總而言之,
藻類對水草的競爭優勢包括了:
1. 從水體吸收營養的效率較佳;
2. 對於弱光的適應較佳;
3. 對於光譜的適應較佳;
4. 對於鹼性環境的適應較佳。
因此我們在探討藻類的控制時,
實在很難以「競爭」的角度來看水草和藻類的關係。
正如 Tom Barr 所言,
應以藻類孢子的引誘點的觀念來看藻類的預防,
一旦成熟的藻類出現了,
我們只能以更大的耐心來與之周旋,
而不是單純的以「限制」和「競爭」的角度來防治藻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