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RT中, 生物石的角色是不能替代的, 生物石原本是在珊瑚礁中死去的珊瑚, 不斷在海底沉積, 經年不斷被海水侵蝕,所以石面出現了很多大大小小、深淺不同的小孔, 這些密佈的小孔就居住了不少厭氧細菌及好氧細菌, 這亦正正是何解生物石在RT中不可或缺的原因, 因為負責把水中過量 營養鹽(NO2 & NO3) 分解的艱辛任務就落在這些厭氧細菌及好氧細菌的身上了.
以往(70年代前), 海水水族飼養還未發明Berlin system, 所以主要是使用底喉架等方法來過濾水質, 但效果強差人意, 直至70年代水族界大師級人馬Peter Wilkens 發現平平無奇的生物石原來是有這麼大的效用---當水流流經生物石之時水中剩餘的營養鹽會被石孔中的厭氧細菌及好氧細菌消掉, 從而產生淨化水質的作用, 令日後RT中生物石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員. 此外, 生物石亦對缸中水質及鈣/硬度含量等亦起了一定的緩衝(buffer)作用, 有助維持水質穩定, 生物石也會非常緩慢地溶解, 在溶解過程中會有鈣及其他細小的微量原素同時釋放, 有助RT內軟硬體生長.
對RT內魚隻來看, 生物石中的洞亦提供魚類及其他生物棲息及躲避的地方, 在RT中利用滿佈鈣化藻(紫苔)生物石砌出的礁石更能模擬出海底的環境. 用來佈置RT肯定比白白的珊瑚骨來得更漂亮自然.
怎樣才是好的生物石?
好的生物石首要條件是輕身, 越輕身代表越多小孔, 越多小孔表面面積越大,越大的表面面積代表更多的細菌可以被容納.
石的表面最好長有適量的鈣化藻,鈣化藻的顏色為紫色或粉紫色,鈣化藻生長在水質良好及擁有充足陽光的水域,長有適量的鈣化藻即代表了該石是來自水質優良、低污染度的水域. 此外, 生長形狀似平板及大小適中的生物石更能方便堆砌及安放軟硬體, 我覺得半張至3/4張大的A4紙大小的生物石最為合適.
在魚鋪簡到好的生物石就要考慮運輸問題, 短時間離水運送問題不大, 但長時間離水則要考慮是否要不離水兼打氣運送以免壞死!
|